Feeds:
文章
留言

Archive for the ‘圖書’ Category

勝者的悲嘆—大風歌


每次「百家講壇」到了每一個階段的五天就會開始廣告下一階段要講的主題,利用廣告時間去倒水來喝時,就聽到「定漢疆」的片段歌聲…一邊倒水時候心想會不會是講劉邦?!回來就剛好接著剛剛段子繼續講下去。對剛剛片段歌詞就感到有興趣!又會是誰出來講劉邦呢?!劉邦不好講呀,因為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者與開創者,亡秦、滅楚、建國三個階段的劉邦都讓人佩服與敬佩,雖說大都以「劉邦是流氓」一言以蔽之,但觀其一生崛起於草莽,轉戰八方,但是當時幾千抗秦武裝勢力,就只有劉邦開創了漢朝一代。我喜歡劉邦善那雅言、堅持信念與知人善任,厭惡其諸殺功臣的手段、漠視親人的自私以及出爾反爾的無信。在同情失敗者項羽、被殺的韓信等的情緒下,我是不太認真去研究過劉邦。但是講歷史不可能只有單講劉邦,都是藉由他與對手、臣子之間的周旋、故事來瞭解劉邦。也好看看是誰出來講劉邦,好重新認識一下劉邦這讓人熟悉又模糊的人。下一次廣告時,拍手叫好,原來是講過秦始皇、項羽、呂后、漢武帝的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他終於又再渡紅塵—登上百家講壇,來剖析這些歷史人物。這次主題是「大風歌」。

單從聽過秦始皇、項羽等系列的講解後,我還特地去買書來品讀,算起來我也算是王教授粉絲。只要是他講過的主題,我都買來看。因為我喜歡王教授的歷史觀點與陳述方式,在古老「史記」的文字上賦予符合現代的新解釋。信手拈來的信史、故事,讓我們又隨著王教授的說明去認識歷史人物。歷史有趣的地方不是對一個時代或人物的蓋棺論定,而是隨著不同考古證物、時代思維給予新解釋。歷史不是死板、無用的文字記敘而是人生的教科書。這些跌宕多姿的歷史人物演繹了多少興衰成敗的血淋淋的教訓,有人說人類唯一在歷史上學到的東西就是人永遠不會從歷史裡學到教訓。果真是王教授,只有他出來講故事,才有搭配主題曲。以前的廣告時候只有單純的配樂,並沒有有單獨的主題曲出來,這次竟然有主題曲。以王教授江湖地位來說,這次主講「大風歌」應該是三十集以上吧!看來這一個月都要在聆聽王教授的解說而不會有其他主題進來。

「大風歌」是劉邦當上皇帝後,平定叛變凱旋途中,回沛縣衣錦還鄉時留下來的作品。很多人都把大風歌解釋為劉邦成為勝利者後的歡呼,但是細看大風歌詞卻是一代開國皇帝對於自己帝國建立後的憂慮擔心,怎樣建立長治久安的帝國?因為秦始皇一統天下掃六國何等威風?!秦代不也只傳二世十五年就被他這個粗鄙無文的流氓給推翻了?!一個開國皇帝當然考慮的是他後代萬世基業如何穩固,一個能夠在當上皇帝而擔憂他後世基業而沒有想到他勝利的驕傲,這一點是成功人士的共通點—成功只有瞬間的喜悅,接下來的才是困難的守成。劉邦一生留下兩首歌,一首是他回沛縣慶祝的大風歌,另外一首「高飛歌」就是他與庫命苦命又分不清楚呂后是哪號人物的戚夫人的和歌。當呂后聽張良之計請出商山四皓陪侍太子身邊時候,劉邦看到換太子已經不可能了,所以回後宮跟戚夫人一起流淚、擊筑高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

每當讀到這一段歷史,就覺得劉邦都敢起兵抗秦,滅項,這四個退隱江湖、前朝遺老的老人會比胡亥、項羽更可怕嗎?他們再厲害有張良、蕭何、韓信這漢初三傑厲害嗎?為何這四個老人站在太子劉盈身後支持劉邦,劉邦就認為換太子已經不可能?!要戚夫人死了更換太子的心?就史書來看劉邦看人、用人的準確度是很高的,他曾說太子不像我,趙王劉如意比較像我。一個開國皇帝在選擇接班人時候應該不會出錯?!但是劉邦看人準,只準在他的臣子,他一生唯一看錯的人就是呂后,他處心積慮要安漢天下,做下許多人事、軍事的防範,甚至有刑白馬為誓的「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他萬萬沒有想到,唯一危害他劉氏天下卻是呂后。劉邦跟許多人一樣,他分不清楚他親近的人的善惡優劣。雖劉邦最後臨死前很神奇的安排陳平、周勃分掌政軍兩大系統,在呂后亂政十五年後,奇蹟式的奪回劉氏天下。我就一直沒有想通,為何劉邦會認為有這四個老人支持他不看好的太子就等於無法改變的事實?!他可是主張「腐儒何用?」的流氓皇帝呀!

王教授對於這段歷史提出了幾點看法,說明其實是幾個原因的影響下的綜合結果,並非單一商山四皓因素所決定。第一功臣群起出面反對,為首的竟然是不管世事的張良等功臣集團的人。這熟知「兔死狗烹」道理的智聖張良,在劉邦稱帝後就以身體不好、喜好黃老之術而大隱於朝。他是唯一劉邦沒有任何誅戮、貶抑手段加諸身上的特例。為了廢不廢太子,這智冠群倫的張良跳出來帶頭反對劉邦。劉邦雖說以其不尊儒者的刻板印象深烙人心,但是此時的劉邦已經知道「可以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道理。有話說不怕文化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此時的劉邦已經慢慢接受很多歷史教訓(例如讓陸賈寫新說來教他歷史興衰),這時的劉邦已經是有文化的流氓了。

第二是商山四皓,這四個老人在歷史上只有出現過站在太子後面讓劉邦看到的紀錄,並沒有其他豐功偉業證明其有多高能力。說有多高風亮節的品德,他們在呂后重金禮聘下還是出馬幫太子,這一點就對他們品德有了問號。雖說讀書人出仕有時講一個心情以及對方重不重視的情況,但是這來無影去無蹤的商山四皓,就好像單獨出來一場戲的臨時演員,領完錢後走人,連名字都讓人記不得。王教授說這四個人是代表一種民意,劉邦知道順民意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當他以前百請不出的四位老人站出來時候,他就認為天下民意識不贊成更立太子。民意、民心比暴秦、項羽更可怕。其實我比較傾向陰謀論,這商山四皓一定是張良很早以前就埋下的暗棋,讓他們拒絕劉邦的邀請,來吊劉邦的胃口。不然已經不問世事的張良隨口講出的商山四皓就這樣有用?其他文臣陳平、蕭何等智囊會想不到這四個人?張良不僅躲過劉邦屠殺功臣的劫數,也讓他兒子在呂后時期安然無事,兩代人都能逃過上面對於功臣、能臣、諸侯的殺戮,歷史上就只有張良一家。

第三是呂后與戚夫人的不同,呂后是原配夫人,他們呂氏一家與呂后都在抗秦、滅楚的戰役中貢獻了不少功勞,呂后他與開國功臣也都相識熟悉。戚夫人是劉邦封為漢中王之後才跟劉邦,他唯一功能就是陪劉邦唱歌、跳舞,她沒有經歷過被秦朝關過、戰役中的顛沛流離還有誘殺韓信的過程。戚夫人單純認為只要劉邦想換太子,她就會是皇太后,真是好傻、好天真。呂后可是幫劉邦做過政治獄(被秦國關過、也被項羽抓過)、又是把打敗項羽的絕代戰神—韓信誘殺成功的呂雉。呂后的心狠手辣,跟劉邦誅殺功臣的狠毒,兩者堪稱絕配。當劉邦一死,呂后密不發喪並密謀將所有開國功臣夷三族。面對這樣的角色,戚夫人竟然傻傻認為他只要掌握祝劉邦就等於掌握住天下。在這樣情況下,劉邦終究沒有換太子。戚夫人最後也變成人彘而趙王劉如意也被鴆殺。劉邦面對呂后是絲毫沒有判斷力的,他保護不了他最愛的寵妾與愛子,讓他們相繼死於呂后的毒手。這一點我想劉邦並非沒有想到而留下類丹書鐵券的免死金牌來保護他的寵妃與愛子,而是深知面對呂后這樣狠角色,只能把傷害降到最低。歷史上只有說戚夫人跟劉如意被害,並沒有提到戚夫人家族被株連的紀錄。項羽、劉邦這兩人在形象上往往是極端的對比,不過對於不能保護自己愛人的結果下,這兩個死對頭是一樣的。有清朝人寫詩說「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

我喜歡王教授把這劉邦不換太子的難解之題,把他分割成幾個前因後果來說,並非單一簡單商山四皓出馬就改變劉邦意志的說法。

大風歌一共講了四十五集,這是很少見的長篇,因為觀眾會因為新鮮感變差。但是因王教授把秦末群雄紛起、楚漢相爭到安漢天下等劉邦人生三階段所經歷的人事逐一說明。舉例彭越被誣陷謀反,司馬遷還他清白。但是韓信謀反的罪名卻沒有幫他平反。大家都認為韓信當齊王時手握三十萬重兵都沒有叛變,那怎會被降為淮陰侯、手下沒有一兵一卒時候才要叛變?因此還是對韓信被誘殺一事抱持他被誤殺來看待。但是韓信以前有重兵不叛變不表示之後不會叛變。無辜從王降級為候,手上兵權盡奪。此時的韓信心生怨恨因而密謀也不無可能!韓信善用奇兵,常常創下以少勝多,攻其不備的戰績。當時劉邦率兵平叛在外,他在長安發動政變成功的話,派一支偏師扼守涵谷關,便讓劉邦有家難歸。韓信是當世戰神論打仗,我想當代應該沒有人比他厲害。但是論政治智謀,他卻是遠遠不如劉邦、呂后這一對夫妻。就王教授分析來說,韓信應該有謀反之心與準備行動,所以呂后不敢派人去他家抓他而是誘到宮內立刻誅殺。要是誣陷韓信,以當時沒有一兵一卒的韓信,那呂后隨便派人去抓他應該有如探囊取物的簡單,何必要誘捕韓信?因為我們對韓信跟項羽一樣,都是同情而寬容了對待。太史公沒有還韓信清白,這說明太史公是支持韓信密謀造反的說法。千古悠悠不平事,就讓後代的學者繼續打筆帳吧!

我喜歡「大風歌」這次節目的主題曲:

望華車,市井奪未央。

塵沙起,鴻門巧對王。

納賢良,無畏治天下。

三章法,垓下定漢疆。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前四句,看似四六胼文,卻又不是。簡單幾句話就把劉邦幾件人生大事講完,言簡意賅、又精準寫出劉邦膾炙人口的史實。後面嵌入了劉邦大風歌的原作。讓一首史書上的大風歌,轉眼變成一首有著古樸之風的歌謠。大風歌系列在此劃下了句點,期待王教授下一次新的作品出來。正如李敖形容自己說:人老,文章更老。其文章更老意味更為老練、精熟。隨著新思維的理解闡述更能賦予被遺忘在角落的歷史故事、人物有著新生命。在高低起伏的人生裡面,去品味那種堅持信念的執著、人心善良、險惡以及面對誘惑選擇時困難。位居領導者學習劉邦知人善任、善納雅言、賞罰分明,底下學習怎樣跟領導相處,做到能建功立業而無殺身之禍。有時智者一失與愚者一得之間,就是天下易主、毀家身亡的結果。喜歡這次的主題,又一次的品嚐秦末漢出的風起雲湧、人才輩出的時代。

 

底下是節錄網路上介紹大風歌系列的文字,做為參考:

"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传战打击政治对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夺取政治制高点造成政治优势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刘邦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从何而来的?一个无赖成长?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人生挫败他怎样走出低谷?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

王立群教授把多年的《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从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而这些珍贵经验,正是官商升迁提振的必备要素。王立群笔下的刘邦和王道,才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

Read Full Post »


        隨著許多文章的閱讀後,對於先前很多古人、英雄的評價有所加深與更動,其中最有趣的情況就是我發現我對於明朝這朝代的認知、瞭解出現一個很大落差。明朝是一個很尷尬的朝代,一代皇帝比一代皇帝更不如,皇帝不是比政績、比名聲而是比荒唐、比無奈。就其君主素質而言,遠遠不及清朝這外來民族的統治時代。對於明朝諸臣工、皇帝來說,看似熟悉但卻很陌生。我可以理解史學家不想去多提明朝的感受,因為皇帝以不上朝,專心煉丹的情況不好來說,東、西廠、錦衣衛等宦官亂政,讓東漢、唐朝、明代成為三大宦官為禍的朝代;邊患不靖,北有瓦剌衝過兩道長城防線進逼北京的寇擾,加上南有燒殺搶掠延禍沿海諸省的倭寇侵襲,海陸兩大邊患都沒有辦法有力征討、平息。一個文貪財、武怕死的朝代,民不聊生而進而民變四起的時代,說多了不好意思,所以就選擇性忽略它的存在。

        就是這樣的思維下,所接觸的史書裡面就會習慣性的忽略明朝的存在。其中戚繼光就是這樣的情形下被忽略不計的英雄。當時想他平定倭寇之亂,免沿海諸省之苦的功績可以與延續明朝正溯的延平郡王鄭成功相比嗎?到長城抵禦瓦剌也只是抵禦,能與徐達、常遇春這些開國名將,出塞抗敵相提並論嗎?但是後來讀鄭成功史料時候,發現其實鄭成功雖延續明朝正溯以收復台灣對抗清朝,但是誤殺施琅一家讓施琅投降清朝種下之後鄭克塽投降之情況;對於東南海經營不當,失去發展南洋大好機會,加上對於當時台灣百姓課以重稅,充作軍費,以上諸點讓我覺得鄭成功放下對抗清朝這點功績外,其實其建樹是不夠稱為典範。台灣一省之平安與解沿海諸省之百姓寧靜,這時我開始覺得我虧待了戚繼光。他在打完倭寇完調到長城守邊,比起徐達甚至是漢朝衛青、霍去病來說,他用最小犧牲、傷亡來保證邊疆的安靖,不是採取出塞遠襲,用重大傷亡來換取所謂的「勝利」,就成果來說霍去病、衛青、徐達、常遇春、戚繼光效果一樣,都讓匈奴、蒙古人、瓦剌都不敢進犯邊疆,但是只有戚繼光傷亡人數是最少的。加上戚繼光在用兵之餘,將他練兵、戰爭經驗寫成「紀效新書」與「練兵紀實」,成為後代練兵指導、必讀之兵書。集文書、武功於一身的戚繼光,竟然讓我忽略成這樣子?!

        後來在百家講壇中酈波教授講說抗倭名將戚繼光時,就專心聽講、解說這我一直忽略沒有好好去認識的戚繼光。我知道我犯了一個業餘歷史研究者都會犯的錯,就是單以戚繼光以千金姬賄賂張居正換取支持的瑕疵就否定他一生其他功績。都是用全人、全德的看法去評論歷史人物,而不是綜觀他一生功過來看,只在小節地方糾纏、糾結,而沒有公正、客觀的評論歷史人物。張居正改革配合戚繼光彪炳戰功而成就一代大業,那去計較誰送賄、誰收賄都是忽略的大方向。哪個歷史學者就能說自己在道德上(沒有超速過?沒有闖過紅燈?沒有去扶老先生過馬路?)沒有缺點而能就評論古人?隨著酈波教授的解說,慢慢瞭解到這位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與功績。每個人對於自己熟悉的人物還是有著喜好與偏剖,酈波教授對於戚繼光送姬妾給張居正這點沒有多著墨,而是以最後成果論、強強聯手等說法來帶過這戚繼光、張居正的歷史共業。

        戚繼光原本是可以世襲文臣爵位,但是他放棄而投考武官的考試,以武狀元第一名之優異成績開始他的軍旅生涯。他不僅有專業學識也有一身好本領,尤其是其戚家拳法,更是流傳於後世的有名門派。還有百步穿楊的箭法,兩大絕技讓他之後豎立個人威望時有著功不可沒的功勞。他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他可以單槍匹馬跟你廝殺獲勝,他也不是只會逞匹夫之勇的莽夫,他會改造兵器、陣法來取得戰場勝利。當時倭寇侵擾海疆之際,其實很多混雜了中國漢奸與海盜,並非全都是日本人。當時日本倭刀鋒利無可匹敵,又是亡命之徒拼死作戰,竟然有60個倭寇侵擾四省達三個月之久,一共死傷四千名明軍才殲滅這批區區60個倭寇的組織。更遑論其大規模聚集的兩、三萬倭寇的作戰能力讓當時對陣的明軍只有逃、敗、死、傷這四種結果。戚繼光面對倭寇時候第一戰以宣敗告終,因為他有謀略、絕技但是一個人沒有辦法力挽狂瀾,明軍面對倭寇是沒有鬥志的。戚繼光痛定思痛自己訓練自己的部隊,改造兵器,讓部隊可以有勇氣面對倭寇還有可以與之抗衡的武器。經過鴛鴦陣、武器改良的訓練下,這樣一來名震天下的戚家軍面對倭寇時,竟然創造出一比兩百的傷亡率,一個戚家軍可以換兩百個倭寇。這是明朝橫行百餘年的倭寇感到不可思議與害怕,一個小小陣法竟然可以抵禦他們,以前看到他們就望風而逃的明軍,竟然變成他們的索命使者,而且不是一個換一個,一個換十個,而是用一個戚家軍死傷換兩百個倭寇的死傷。不要認為寫歷史的史官亂寫,凸顯戚繼光的豐功偉業,好提高明朝抗倭功績,這些都有記載在其他當時在中國沿海貿易的外國商人的紀錄裡面。

        幾年功夫裡,倭寇大集團都面臨被戚家軍的圍剿,戚繼光對於倭寇是用「殲滅」、「打到怕」的雙重打擊來剿滅。因為只有「殲滅」才能將倭寇侵擾威脅降低,只有「打到怕」才能讓倭寇不敢來犯。幾次殊死大會戰之後,只要有戚家軍在的地方,倭寇都不敢來。戚繼光不跟倭寇講招安或談和,他就是在戰場上殺到倭寇沒有作戰能力甚至是沒有作戰意識,正如兵法所云:攻心為上!就在沿海諸省慶祝戚繼光及戚家軍的戰功時,他與俞大猷這兩位抗倭名將一次會談中,他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心願,他不求個人榮耀而只願諸省百姓能免倭寇侵擾之兵燹、荼毒。這俞大猷蠻悲劇的,他一生也跟戚繼光一樣致力於倭寇的圍剿,但是每次就是負責防守、協助合圍的角色,讓他處於第二線的角色。讓大家幾乎只有看到戚繼光與戚家軍的榮耀,並沒有看到俞大猷的努力。沒有余大猷盡心配合戚繼光的戰線配置,那麼很多次倭寇的失敗後的逃竄就會讓戚家軍功虧一簣。可惜他就是這樣命運,即便戚繼光上書替他爭取俞大猷該有的名譽,朝廷還是怠慢了俞大猷這位名將。可是這位抗倭名將卻安慰戚繼光:「你都會說「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了,怎還比我更看不開?我們不是攜手平定了倭寇,遂了我們平生志願,那還要計較什麼嗎?」。這一席話讓我在認識戚繼光之餘,又多認識一位名將風範。終其有明一朝都沒有給余大猷不管在實際上、名義上的合適封賞,他成了歷史洪流裡面的遺珠。這一遺珠,讓我又想重新檢視很多大人物之所以能功成名就,他周遭的支持與資源,讓這些英雄們成就了豐功偉業,但是沒有這些人的襯托與配合,是沒有辦法有這樣圓滿的成果。小人物的故事雖不是主軸,但卻是這些彪炳功績的無名支持者。

        隨著沿海倭寇銷聲匿跡,這時瓦剌侵擾越來越嚴重。先前土木堡之變以經說明長城並沒有發揮他功能來抵禦瓦剌的襲擊,這時張居正當主輔而調戚繼光北上抗擊瓦剌。專門打水戰的戚繼光能打陸戰嗎?這一點讓大家都很懷疑戚繼光跟戚家軍是否能勝任這萬斤重擔?但是大家都忘記其實剛考上武狀元的戚繼光一開始就是被派到北疆去防守瓦剌, 因為其他人嫉妒他而不讓他有任何出戰的機會,只讓戚繼光去做巡邏的工作而已。但是就是因為這樣,他觀察過蒙古人鐵騎的打法與缺點,那時候就開始布置他要是有朝一日可以帶兵,我就怎樣打蒙古人的策略。這一醞釀時間長達二十年,終於讓戚繼光等到他去打瓦剌的機會。然而先不論這二十年大計是否有用,光是他帶三千戚家軍到長城邊到報時,當時守邊的將士就瞧不起戚家軍,認為他們只會水戰不擅陸戰,可能連軍令是什麼還不知道。戚繼光聽到這樣只是淡淡的說:「我知道了!」,就離開現場去其他地方。大家都不解其意時,就看到三千戚家軍筆直站在校場上一動也不動。接著下了整天大雨,從清晨到傍晚的時間裡面,在大雨滂沱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戚家軍動或擦雨水、躲雨。一直等到晚餐時間戚繼光出來說:「下去整裝準備吃晚飯」,三千戚家軍才退下休整。這時邊疆守軍才知道什麼叫”軍令”,什麼叫”戚家軍”!聽到這對於戚家軍甚是欽佩,這比年羹堯跟雍正之間那種不聽雍正去甲的命令更震撼。因為他展現的是平常訓練有素的情況,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出操最累不是忙而是立正在一個地方不動。這時戚家軍還沒建功前,已經威攝先前明代戍邊將士。

         這時戚繼光倒是不忙出擊屢屢來犯的瓦剌,只是躲起來練兵。大家又很不解,就認為原來戚繼光只是會用練兵當藉口,不敢出去打仗。這時瓦剌率三萬騎兵準備衝擊長城而掠奪物資,這時練兵許久的戚繼光終於率兵出擊,但是大家對於戚繼光隊伍裡面有著步兵、騎兵、鐵甲車的編制很奇怪。一向視明軍為無物的瓦剌,看到戚繼光率軍出擊就哈哈大笑說:「聽說你很能打,以前你躲在海邊我打不到你就算了,你還跑來這邊找我打?你以前出名是因為我沒當你對手,這樣還敢出來跟我打?!」,面對瓦剌的輕敵與藐視,戚繼光還是那種淡定的心情與自信,軍令一下,將軍隊佈成攻擊陣勢。這時瓦剌指揮官下令騎兵隊衝擊戚繼光軍隊,他認為只要一陣衝殺,不堪一擊的明軍就會丟盔卸甲,落荒而逃。哪知道隨著瓦剌騎兵隊衝擊時,戚繼光又變換陣型,將裝甲車圍成一個圈圈,把騎兵、步兵包圍在圈內。這時騎兵衝擊時發現這些裝甲車上面配備火器,火槍,裝甲車上火器紛紛發揮效果,讓瓦剌騎兵衝鋒時被火器阻擊,又加上由裝甲車圍成的防禦網沒有辦法衝破。發現無力衝開陣勢時已經傷亡很大,這時戚繼光裝甲車放出圈內的騎兵與步兵,追殺驚魂未定的瓦剌騎兵。一下子反倒是瓦剌三萬騎兵冰消瓦解,落荒而逃。這一役又創下一比兩百的傷亡率,再次證明戚繼光打瓦剌的功夫跟殺倭寇一樣厲害。面對瓦剌,戚繼光還是採取「殲滅」、「打到怕」的策略,戚家軍在長城外不靠長城,殺退了瓦剌進逼。這裝甲車、騎兵、步兵的戰術就是多兵種聯合作戰的雛形,戚家軍常勝不敗的威名,又是用瓦剌三萬騎兵的生命得到印證。兩年內三次與瓦剌大會戰,共殲滅八萬餘名瓦剌騎兵,之後只要有戚家軍旗號的地方就沒有瓦剌來犯的烽火升起。瓦剌邊患又在戚繼光與戚家軍的努力下得到抒解,也緩和了明朝邊境的緊張。

        一代戰神戚繼光是有名的怕老婆俱樂部成員,雖說戚繼光本身武功蓋世,但是就文獻紀錄中,戚夫人武功在戚繼光之上,他們家常常有家暴發生,不過受傷的都是戚繼光。傳說有次戚繼光在家裡被戚夫人打得遍體鱗傷,逃到軍營避難。他手下就建議戚繼光把他太太叫來軍營,大家一擁而上抓起來毒打一頓後,看她以後還敢不敢這樣兇?一時氣憤填膺的戚繼光竟然惡向膽邊生,就按照他們說法去叫戚夫人來軍帳。戚夫人來到軍帳後就很兇的問戚繼光:「有何急事,要夤夜召我來軍營?有何急事要議?」,大家就等戚繼光一聲令下一擁而上要抓住戚夫人後好好教訓她一頓,哪知戚繼光事到臨頭反倒不敢下令擒拿戚夫人,面對戚夫人追問,當下回答一句:「請夫人閱兵。」此話一出,所有帳內準備動手的家將們笑了出來,化解了當時肅殺的情況,但是戚繼光這一輩子就因「請夫人閱兵」而變成戚家軍上下心裡面不能說的秘密。這讓戚繼光佩服又害怕的戚夫人也在東南沿海剿寇時發揮功能,也在打倭寇時率領一支小部隊擔任起後防的工作。有次戚繼光打倭寇時,發現他們有一支部隊分出去襲擊戚家軍的補給線上的縣城。當時大家都很緊張的勸戚繼光快點回防救援,不然補給線被切斷,就算戚家軍再能打都不夠死。但是戚繼光不理會這些建議,只有淡淡的說,他們徒去送死、白費力氣而已,依舊按照他既定方針用兵,不管這小縣城被襲擊的事情,底下將兵百思不解,為何戚繼光敢這樣用兵?他所仗恃的是什麼?等到他擊潰倭寇主力後才回去救援被攻打縣城才發現前來攻擊這小縣城的倭寇們死傷慘重,先前都百戰百勝的倭寇竟然這麼久時間打不下一個小縣城。大家定眼一看城牆上插著戚家軍的旗號,但是戚家軍哪來兵力配置在這邊?但是先不管這些,城內守軍與前來救援的戚家軍內外夾攻下,又很快擊退偷襲這縣城的倭寇。等到大家進城才知道原來是戚夫人守在這邊,才回想起戚繼光先前那句"他們徒去送死、白費力氣"的預言。可惜因為戚夫人沒有生育,戚繼光在當時沒有辦法情況下那妾要延續戚加香火,之後雖然戚夫人接受小妾的小孩當養子,但是又因為養子夭折而與戚繼光鬧翻,自己要求離婚而離開戚繼光。戚夫人很照顧戚繼光一家,而戚繼光也很愛他太太,只因為沒有好好溝通造成戚夫人的離異,這對戚繼光來說是打擊很大。

        此後八年內戚繼光再沒有打過仗,因為沒有人會無知到要去自投羅網來成就、驗證戚家軍無敵的威名,戚繼光也不會去想「出塞三千里」去追擊瓦剌進行決戰,兩方相安無事,"不戰屈人兵"的情況得到證明。這一點讓我很佩服,因為要是有如衛青、霍去病那樣出擊,所花費的軍資、人命就不是這麼簡單、少了。在戚繼光身上我看到了一將功成可以不用萬骨枯來堆積的情況,我開始喜歡戚繼光多過冠軍侯霍去病了。此時大明首輔張居正倒台,戚繼光被歸類為張居正一黨,被調離邊境指揮關位置,放到福建去管小規模的海盜的問題。戚繼光的一生正如「成也張居正,敗也張居正」這樣的說法,因為有張居正百分百的支持與信任,所以能夠在打擊倭寇、敗退瓦剌的軍事問題上可以進行他的規劃與執行,卻也因為與張居正被調任閒職。最後就在萬曆十五年在貧困生病中,沒有任何親友陪伴下,在他最愛弟弟又比他早死的打擊中,結束了一代名將、戰神榮耀但可憐的一生。而張居正也在同年死去,所以有書名「萬曆十五年」就是以這明朝一文一武兩大支柱都同時傾頹、殞落的一年當成敲響明朝滅亡喪鐘的開始。

        當重新檢視、瞭解戚繼光後,發現自己歷史觀有著自我的主觀評判,對於這些歷史人物的瞭解不夠透徹而有所偏見。這酈波教授的講解讓我去重新形塑這位海陸戰爭高手、一代名將戚繼光的平生、志向與功績。我喜歡戚繼光那種淡然、淡定的性情,不猖狂、不驕矜、不妄為的感覺,讓這位名將有著不同一般武將那種粗獷、狂野的氣質。當明代全部軍隊都對邊患束手無策時候,戚繼光自己練兵、改良武器、改進陣法,沒有就說沒有可用的兵而放棄對抗。當大家都在嘲笑準備看笑話時候,戚繼光還真能打仗,率領戚家軍縱橫沙場,殲敵無數,不輕動軍隊也不輕言犧牲將士生命來換取勝利,還對百姓絲毫不侵犯也嚴禁軍隊殺良冒功。能夠打勝仗以外還能嚴格遵守軍隊本分,這就是以榮耀、道德來教導軍隊的效果,對軍隊又愛又嚴,又得上下將士的效忠與配合才能成就戚家軍之威名。雖說戚繼光年老在孤單、寂寞中死去,但是總比很多名將功成名就後因驕奢被殺的情況相比,他算是善終。善終對於一個名將來說是很難得的,因為他能夠恪守臣格也能體諒皇帝的心意,只做好他軍人本分而不過問其他事情。雖戚繼光被張居正案牽連,但是並沒有讓皇帝下手殺他。這對戚繼光來說是一種福氣也是一種褒揚,因為他能謹慎小心不陷入黨爭之紛亂裡。 我喜歡這樣的歷史人物,不僅是其用兵如神,而其人格特質也深深讓人敬佩。

        希望這文武雙全的民族英雄會有更多人來瞭解、認識,雖說歷史人物已經作古,但是其風範、行誼都是讓後人去學習與瞭解的對象。戚繼光能以在沿海抗倭、長城禦敵的戰功記在史冊上,還有兵書、文章、詩詞等作品傳世,最後還有戚家拳法成為武學宗派。真是不容易的一個人,雖其人格上有其黑暗面,但是卻不能掩蓋他震古鑠今的偉大功勞。沒有戚繼光,深受倭寇、瓦剌侵擾的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痛苦之中。明朝一代沒有辦法有效處理的問題都在戚繼光與戚家軍的努力下而克服。為這位「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戚繼光至上一份遲來的敬意。

Read Full Post »

天傷星—頭陀武松


        先前在電視上看「百家講壇」裡面有講解水滸傳的節目,沒記清楚那位主講人是哪位,只記得他講天雄星豹子頭林沖精闢入裡,在細微處分析當時的人物、情況、輿論、心理狀態與評論,這樣的評述讓我對水滸傳有著截然不同的改觀,所以買了這位主講人的書—「鮑鵬山新說〈水滸〉」。正如先前寫天雄星時候所言,對於水滸傳並不如對西遊記、三國演義那樣熱衷,因為對於宋江個人的不喜歡以及主角太多及等級亂分,所以就不太喜歡看水滸傳。但是經由鮑鵬山先生的單一人物剖析,讓我又對於以前看水滸傳模糊印象又有了新觀點。這本書裡面只講兩個人,一個是天雄星豹子頭林沖,另一個就是天罡星排行第十四位的天傷星頭陀武松。

        水滸傳為何為四大奇書之一?因為它反應當時百姓心中的感受,因為中國承平時代太短,而貪官污吏太多,使得許多老百姓都在酷吏貪官之逼迫下造反、反抗。因此水滸傳裡面很多英雄豪傑本來都有著替國家幹一番傑出事業的忠誠之心,但是就是被壞官逼得不得不落草、造反。而主角落草後殺貪官、誅惡霸的行為,被認為是俠義的事蹟,為地方百姓除害。而上梁山泊的英雄好漢彼此間的兄弟情誼,雖然不講普世間的是非善惡,只要認定你是兄弟,那麼你是好人、壞人一概不論,認人不認事的情況其實讓很多壞人都這樣漂白成好人,只因為他認識了所謂的好人。水滸傳本身也是個人英雄展現的故事,因為他描寫不同英雄的事蹟時候,就像在寫武俠小說來塑造許多英雄形象。水滸傳因為反應宋朝當代,甚至是中國文化裡面的底層百姓心聲,所以它廣泛被閱讀、傳頌。明代著名章回小說都是集元代戲劇之大成,將許多情節綴補出完整的章回小說。因此許多人物的形象就會重疊,例如故事主角武松在金瓶梅與水滸傳兩大奇書都有他故事時候,就是武松這形象的英雄厲害的地方,四大奇書能夠出現兩個地方,這點就是武松印象深植大家心中的依據。

       水滸傳裡面的是非、對錯、善惡並不是那麼絕對,因為水滸傳裡面主角都是觸犯法紀而不得不加入梁山泊,犯法有千百個不願意的無奈,但是違法犯紀就是破壞當時時空背景的法律,梁山泊好漢在文字法律前犯錯了,只能訴諸道德標準來報仇雪恨,難以量衡的道德反而成為法律之上的衡量基準。殺貪官污吏、誅豪強惡霸、懲流莽地痞都讓人大快人心。但是其中過程裡誤殺百姓、擅殺良民等又輕輕帶過。水滸傳裡面就很多場景就是這樣,大家對於主角殺壞人就拍手叫好、擊節讚嘆,提到誤殺好人就覺得這是雞毛蒜皮的事不用計較。相較於殺壞人的惡,錯殺好人應當罪加一等。這些死掉的黎民蒼生也是無辜受害者,那誰替他們出頭?水滸英雄因為有武功可以反抗,那這些手無寸鐵的受害者被打著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旗幟的「好漢」所殺,豈不諷刺?!

        武松登場是在他誤以為殺了人而逃走經過景陽岡,而景陽岡酒店老闆好意提醒他最近景陽岡出現一隻大老虎,最好結伴同行,不要一個人經過。武松是一個愛好面子的人,在酒意茫然之下,就嘲笑店家老虎有什麼可怕?他趁著酒意就一個人路經景陽岡。當武松酒意略醒時,已經發現這老虎不是憑空捏造來的,真的有一隻會吃人的老虎出沒。果然驗證了"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古訓,夜黑風高的山路果然跳出一隻準備吃武松的老虎。這武松一下子酒都嚇醒,他不是有意想打老虎,而是不小心遇到了,不得以才勇敢去面對打虎。這隻老虎以為他遇到的人還是已經那些供他吃的人類,哪知道牠遇到的卻是三十六天罡星之天傷星下凡的魔君,在萬般無奈下拼死求生的武松,就這樣打死了這隻攔路虎而聲名大噪。而這打虎英雄事蹟就成為武松招牌。

        因武松打死老虎而被攬為縣都頭,就是類似警察局隊長的職責,他憑藉著打虎這豐功偉業,到也將這都頭做得有聲有色。而在路上巧遇他一直想要去尋訪的大哥武大郎。武大郎、武松同為兄弟,但是卻截然不同的人生,武松靠拳頭出名、長得高大威武,而武大郎賣燒餅為生而短小黑胖。武大郎另外不幸的地方就是娶了一個貌美如花而心思狠辣的潘金蓮。潘金蓮不安於室的形象深植於大家心裡,認為就是紅杏出牆、謀殺親夫的代表。但是後世很多翻案文章,想要將潘金蓮形象轉化為勇於追求愛情與為愛犧牲奉獻,但是這深植人心的千古形象,讓這些翻案文章都沒有真正有效果。潘金蓮對於小叔武松落花有意而武松對這大嫂流水無情,這段沒有開始的不倫戀就在武松拒絕下斷然而止。而之後潘金蓮將注意力移轉到西門慶身上。武松在一次出差前特地前來與武大告別,因為武松跟武大很早就父母雙亡,武松是武大一手帶大,而武松也特別愛護這位大哥。兄弟之間的關愛與相互依賴就在這場簡單的聚會中表露無遺,即便強如武松或者若如武大,都是為著自己至親而打算、關心。兄弟之間不因彼此地位、成就等有所隔閡。不過這場家庭聚會就成了武大與武松這輩子最後一場聚會。在武松離開後,武大郎去抓姦而被西門慶踹了一腳後,由潘金蓮再拿砒霜毒死武大郎。這與姦夫和謀共同謀害親夫的罪名就跟潘金蓮綁在一起,再也翻不了案。在西門慶買通官府與驗屍的人,共同企圖將這人命案子給帶過去。但是在武松回來之後就發現有不對頭地方,在他敏銳的察覺與快速的偵辦案件,在一天之內這殺人大案就偵破完結。潘金蓮、西門慶雙雙被殺來祭奠武大郎,而在中間穿針引線的王婆被判剮刑,而因報兄仇而犯下殺人大罪的武松則因縣令感動他兄弟義氣而周全,只將武松發配流放。

        雖這縣令感覺是為了成全與體諒武松因義憤而殺人,改以輕罪來判武松。但是對於水滸傳裡面常發現縣令與師爺都是知法、玩法之輩,他們因熟知以及能操作法令,因此對於水滸英雄們都是憑藉他們心證來予以技術性、選擇性判刑。法律變成這些官吏的報復、翻案的工具,這些好漢都經歷過法律不公的待遇,更遑論平民百姓一到公堂上的無助與無奈。對於發配前武松拜祭武大時那種心痛以及不捨,讓人感受到失去至親的悲痛,至此武松在世上已經沒有一個有血緣關係的人存在。日後他加入梁山泊也是一種兄弟情感的歸屬與認同感,他需要有兄弟的關照與支持。在法律不能保護弱者時,往往訴諸仇殺、濫殺的情節,用高於法律層次的道德層面來讓這些含冤待雪的弱勢得以抒解與改變。武松第二代表作就是殺西門慶與潘金蓮為武大報仇。這兩件著名事蹟就成為武松行走江湖的名片,武松一名就此宣揚開來。

        武松日後的作為就不太像見義勇為、扶弱濟傾的大英雄,反倒像是黑社會彼此黑吃黑的情況。幫施恩奪回快活林以及濫殺鴛鴦樓這兩件血案,就都是憑藉著武松個人恩怨、是非判斷而發生的命案,他因為黑社會施恩的人情而幫他趕走蔣門神,殊不知這是黑幫角頭的地下秩序彼此間的爭權奪利,並非懲惡揚善之舉。被武松趕走的蔣門神又請來另外一個官方勢力來誘殺武松,武松發覺後到鴛鴦樓大開殺戒,把該殺跟不該殺都殺掉了,一共十五條人命。除三個主謀外其他都是罪不及死以及無辜的受害者。這一來武松濫殺無辜的罪名就降低了他的地位,他並不如所設定的那樣通情達理與豪氣干雲。鮑鵬山開玩笑說施耐庵原本很喜歡武松,所以賦予他神奇般的華麗出場,寫著寫著發現討厭起武松,所以讓他降格,成為一個快意恩仇而不講是非的人物。

       武松愛面子而又愛展現其威武、游刃有餘的情況,就是愛耍酷、耍帥的樣子。不過武松登場都是欺負女子例如殺潘金蓮、調戲蔣門神小妾、殺鴛鴦樓婢女、打孫二娘等,都是欺負女性的情節。與每次出場都是救女人的花和尚魯智深就截然不同的感覺。看似粗魯莽撞的花和尚與英俊威猛的武松兩者在對於女性的作法上就很大的差異,因此武松動手打女人的層次上就低了魯智深救女人的義舉。水滸傳對於女性的角色描寫除了林沖妻子、顧大娘、一丈清外,大都是壞女人的形象,所以被打、被殺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於現在講求男女平等的角度上來說,水滸傳的女性角色就比較低下。

        最後因為殺了十五人之後被追捕的武松,在開人肉黑店的孫二娘與張清協助下,改裝成頭陀,從此頭陀武松的形象就定型,武松從此就變成一個頭帶鐵箍的頭陀。開人肉黑店的孫二娘與張清對於武松來說就像多了一對愛護小弟的大哥、大嫂,在武松失去武大郎後又得到一個情感上的慰藉。也因此武松沒有追究孫二娘與張清開黑店殺人賣人肉的勾當是否符合正義原則。多少冤死在這家黑店裡面,只因為張清與孫二娘對武松好就輕輕一筆帶過所有冤死的客人。這樣對於講求公義的英雄豪傑來說,其實是不恰當的,因為他們把人肉當牛肉來賣,殺人都沒有查清楚對象是否該殺或不該殺。武松在這邊又訴諸個人情感,他正義形象再次得到降格的處理。

        因打虎名滿天下的武松,在一次酒醉裡面,跟一隻黃狗嘔氣,因為黃狗對武松吠,武松因此想打牠。豈料打虎英雄因為酒醉而失足滑落江邊,而黃狗勝利高奏凱歌離開。打虎英雄因為打狗失敗而徹底破格。武松以打虎出名卻以打狗失敗而破格。這讓人想起布袋戲裡面魔龍八奇之二的太黃君,一開始出來就鎖住素還真龍氣劍絕招而與天虎八將鬥智鬥力,何等機智神勇?但最後卻淪為連受重傷都沒有人願意停下來殺他的落魄情況。武松至此就失去了打虎英雄應有的格調與身份。因愛好面子而容易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容易忽略他人的意見與輕視別人。這讓他在往往考慮時候都侷限自己情感認知的觀感而鑄下大錯。武松英名就在打狗失敗後可以說蕩然無存。

        梁山泊水寨被朝廷招安後,奉命爭討方臘、王虎、遼國,在征討遼國與方臘都是輕鬆的過關斬將,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好漢,何等威風?但在最後征討鏖戰王虎之際,一百零八好漢竟折損只剩下二十七位。武松雖沒戰死,但是卻也失去一臂,成為獨臂刀。在行經杭州六合塔時,他不願意回朝廷受封,甘願只以這頭陀的身份終了一生。杭州大和塔有中風的豹子頭林沖、因錢塘潮汐而開悟涅盤的花和尚魯智深,最後加入了帶髮修行的武松。他照顧中風的林沖,讓他終老,一個小地方卻有著三大天罡星主的歸宿。武松看開了人世間的恩怨情仇與是非成敗,他沒有魯智深那樣豁達見心明性的開悟,也沒有豹子頭林沖中風癱瘓的無奈。他以八十多歲高齡而善終。這對於梁山泊星主裡面來說,算是不錯的結局。沒有戰死的悲哀也沒有被朝廷下令格殺的無奈,更沒有看不開的紅塵情事。武松號為天傷星,也因傷人過多而被損一臂。傷人者也被人傷。武松的一生就在故事裡記載得八十餘歲,善終,而劃下句點。

       好玩的是卻在看書時候查資料時候發現自己的謬誤。在杭州西湖畔有座"宋義士武松之墓",當時以為這是後人為水滸傳裡面武松主角而設的墳塋。但是看資料卻是有一個叫武松的人,刺殺當時貪官來解救當時百姓。因為有武松的義行所以讓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百姓得解倒懸之苦。此武松非彼武松,也許這武松就是水滸傳裡面武松的原型。當時一直以為這是設好玩、應景的景點,沒想到卻是一座主人讓人尊敬的墳墓。以後再到西湖畔時,再對這位武松行禮致歉吧!

Read Full Post »

新書介紹:解讀中國經濟


        先前買了一本由林毅夫寫得"解讀中國經濟"的書,厚厚一本而又沒有閒情逸致去打開來閱讀。一直等到新年假期留守之際,拿起這本書來看。林毅夫算是一個爭議的人物,先前以軍官身份叛逃投誠中國而被栽培成著名的經濟學者,目前是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很多國外學者在著述裡面來評論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問題與理論的時候,往往會有著因為文化差異、數據引用以及經驗法則不同的情況下,都會覺得這些經濟學家寫的內容並不能滿足我瞭解中國經濟崛起的過程。所以就買了這一本書,由中國人自己人寫的改革開放後迄今的經濟改革的情況說明、理論驗證以及故事陳述。花十四個多小時看完這本四百多頁的書,雖艱澀但是卻說明了很多先前書籍沒有提到的內容、過程與相對應的背景。在這過程裡面,雖不能真正窺中國經濟崛起的全豹,但至少多了實質的入門瞭解。

       長達二十多年,每年平均成長率超過9%的中國,這對於當時也改革開放的蘇聯、東毆、拉丁美洲的國家裡面,是有著相對優勢的成績。為何蘇聯、東毆與拉丁美洲並沒有出現像中國一樣的經濟改革成績?這就是很多經濟學家爭相研究與解釋的課題。在書裡面分章說明農業改革、中小企業、國有企業、金融市場等改變沿革,雖然中國在爭議中推行很多政策,在當時被認為與理論相悖一定失敗的預測都失準。雖中國經濟成長落入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貧富、城鄉差距陷阱以及通貨膨脹、市場泡沫化的危機,但是他讓2.3億人民脫離國際間所規定的貧窮線,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及外匯存底破兩兆美元等等經濟成就,非劫貧濟富、以政治領導經濟等話可以說明與解釋。中國經濟有著傲人成就也有令人恐懼的負面效果,沒有去瞭解過去三十年裡面這些經濟改革的當時情況、政策提出以及落實程度等綜合結果,是很難對這有深入理解。

       書中提到一個中國經濟政策裡面有一個很宿命的迴圈,「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這樣迴圈裡面讓很多政策都最後衍生出當時沒有意想到結果,有的好而形成下一個發展階段的基礎,有的不好就要花很多心力去收拾善後。從農村、國有企業、金融體制等,都在這宿命迴圈裡面反覆掙扎、嘗試錯誤。這些政策所導致的貧富不均、貪污腐敗的情況,已經讓中國成為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雖然有著亮麗經濟成長成績單,但這卻是一個最可怕的火藥庫。六十年前中國共產黨能夠神州易鼎很大原因之一就是當時社會貧富不均以及政府貪污腐敗。"改革者變成被改革者"是常見的例子,而堅持有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中國是否能夠解決這問題,不僅是考驗著政府能力也測驗著人民忍受度。

       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地方就是由中國經濟改革的參與者所編寫,沒有歌功頌德也沒有刻意隱瞞,把中國經濟成長歷程的功績以及衍生的問題都點出來。雖艱澀難懂,但是比起其他經濟學者所撰的書來相較,多了平實感與認同感。經濟成長不是單一學派、理論就能理解與評論,只有透過對當時時空背景以及所提出的經濟政策說明後,才能陳述這樣因果關係。不然太多經濟學派的成見、假設就會扭曲了事實的原貌。經濟發展就像研究歷史,有不同角度、面向去切割與瞭解,但是都要去陳述當時的時空環境才能去解釋清楚為何會訂出這樣的經濟政策。但是我們很多都只聽到、看到所提出的經濟政策時,那我們就會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窠臼。

       我們也有著令人欣羨的經濟成就,但是為何我們不能再度超越以往的成就只能緬懷?別人的崛起是需要去學習,別人的政策後遺症就要去預防。當同事抱怨這邊物價很高時,很多都忘記上海物價水準排名已經超過台北八名,單就物價水準單一因素來說,上海消費力已經超過台北。這就是我們要去省思經濟成長力度為何減弱,被別人趕上甚至是超越?「不因人廢言」古有明訓!雖是有爭議的林毅夫所寫,但是就其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與成就是需要去肯定。有機會再找時間好好看幾遍這本書,只有看一次是不夠瞭解其中真正的理論與意涵。

Read Full Post »

福爾摩斯


       我與福爾摹斯 看到電視上說有以福爾摩斯為題材的電影要上映,看了預告後,完全沒有想去看的感覺,因為不想破壞心中"福爾摩斯"的形象。記得剛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候,就常看大表哥的書,裡面最多的就是偵探小說,而帶我進入偵探小說世界的主角就是福爾摩斯。

       擷取240px-Baker_Street-Bakerloo_Line-Sherlock_Holmes 夏洛克。福爾摩斯由英國科南。道爾所創造出來的名偵探,他也因為創造了福爾摩斯得到了英女皇封為榮譽爵士。福爾摩斯一書出版後,讓當時的人都以為真的有這號人物,因此都會寄信到貝克街221B號來請求幫忙解開疑難雜症。本來沒有貝克街221B號的地方,當地政府就真的規劃出一個地方當貝克街221B號,成立了福爾摩斯博物館。而貝克街地鐵站就是福爾摩斯叼著煙斗的圖案當象徵。這讓先前初到倫敦時,第一個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貝克街與福爾摩斯博物館。倫敦有幾個Pub都是以福爾摩斯當主題,來吸引福爾摩斯迷前來。最有名的就是在查令十字站附近的一家Pub,這家店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大概從福爾摩斯問世就開始開業到現在。

       福爾摩斯與華生醫生這對搭檔,共同出生入死,偵破很多大案子。福爾摩斯被塑造成一個雅痞形象,會抽抽大麻、沒事的時候很慵懶,有事的時候卻像獵豹那樣敏捷。不喜歡福爾摩斯每次像教小孩那樣口吻跟華生討論案情或者他的看法。先前有些人會以福爾摩斯太主觀的說法,只是為了破案而陳述的個人主觀意思,但是這些都是後來被發展成人類行為學,透過人的肢體語言就解讀出個人心理情況。像現在很多用DNA分析、科學分析等偵探劇情,其實還是包含著行為學的因素在裡面。偵探小說最麻煩地方就是一旦看到破案的解說後,故事就結束了。福爾摩斯故事也是這樣,他都是以短篇小說來出書,最後才集結成冊。所以小時候看厚厚一本福爾摩斯全集,就對福爾摩斯故事很著迷,因為對於福爾摩斯那種異於常人的觀察力與行為分析就很嚮往。之後很多偽作出現,甚至連跟法國怪盜亞森羅蘋交手情節都出現…福爾摩斯與亞森羅蘋兩個作者生活時間相差六、七十年,哪有可能會寫到兩人交手的故事?在福爾摩斯迷的偽作裡亞森羅蘋是一個"大愚若智"又自以為是的小偷,相對的在亞森羅蘋迷的偽作裡福爾摩斯是一個自大成狂又暴躁刻薄的偽君子。

       先前大概五六十年前的外國電影以福爾摩斯為題材的數量估計超過一百多部,因為他是一個票房保證。但是隨著大家口味以及電影技術、題材的進步,慢慢就忘記有這號人物。現在又想起來福爾摩斯題材,就對這樣的電影沒有很期待的感覺。很多東西一定具像話後就會破壞他的原始風味,因為想像的美好總是存在著每個人心裡。雖然日本卡通"名偵探科南"以主角喜歡科南。道爾的福爾摩斯為故事開端,但是又是不同風味的偵探情節。在滿山滿谷的偵探書籍裡面,真正能賦予生命、發光發熱的主角形象卻是鳳毛麟角。曾經有幾次在看偵探小說到一半時候就解出了犯罪手法而失去了看到結局的樂趣。偵探小說情節要創新要突破很容易,但是犯罪手法卻很受限制,因此當資訊爆炸的時代裡面,很難寫出犯罪手法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者胃口都被養大了,連羅浮宮蒙娜麗莎都拿來當故事開頭的密碼破譯的題材,那麼看人穿什麼衣服、打什麼領帶就找到誰是兇手,這樣相較之下當然遜色很多。

       有空再去看看"福爾摩斯全集",回味一下這位一百多年的名偵探的辦案風格吧!

Read Full Post »

辛苦是通往幸福的開始


       看網路新聞時候看到有一位日本失聰的女公關,她用筆談的方式來跟前來酒店的客人溝通,這樣奇特的方式讓她在酒店業裡面獨樹一幟。這位女公關由於小時候失聰後沒有辦法好好學習,所以沒有辦法找到好工作,因此就到酒店陪酒上班。因為她都用筆談方式,因此她的文筆洗鍊到讓客戶都能夠滿意,進而她就將這些文字匯集起來,出了一本書。而這本書當週銷售數量還打敗村上春樹的暢銷書。而這位女公關的故事也被新聞訪問,讓更多人知道有這位奇特的女公關。她出生的縣市政府還找她當觀光代言人,總歸一句話,在行行出狀元的故事裡面,又多一個新奇又值得佩服的故事。

       她提到有天有位男客人在生意不順遂時候來酒店喝酒,在便條紙上寫上了"真辛苦"。她看著疲倦又失去鬥志的男客人所寫得便條紙,於是就在"辛"上面加上一橫"變成"幸"福的幸,並告訴男客人說:現在您的辛苦就是通往幸福的努力。這話一說讓喪志頹廢的男客人心有所感而淚流滿面,最後是開心的離開酒店。很喜歡這樣的說法,"現在的辛苦就是通往幸福的努力"。很多時候簡單的話語就可以解開糾結心情與鬱悶難關。

       辛苦是為了未來幸福的努力過程,而幸福是建立在努力過後的圓滿與結果。幸福與辛苦是互為表裡的因果關係,沒有幸福是不用辛苦付出就能維持、得到,而辛苦所回饋的終點就是幸福的感覺。

Read Full Post »

謝謝Alice送書


       在網路上提到要準備英文考試,因為總覺得沒有考試,似乎英文能力就停頓在那邊。而Alice聽到後就說她有多買相同的英文考試書籍,所以寄給我幫她節省以後搬家的東西。書籍先寄到屏東家裡後又請爸爸寄到返台休假的Ivy帶回來,輾轉拿到書的時候,就很謝謝送書的Alice,幫忙寄書的爸爸,還有帶回書的Ivy。

       在閒暇之餘能夠學學東西來加強自己,也是一種很開心的感覺。一點一滴的進步就是小小成就感,累積這些成就感就是自己的成長。

Read Full Post »

買書


       自從開始工作後,就大概會一季度買二十幾本書,然後看完後差不多又一個季度過去,又剛好可以來買書。看書範圍很廣,也會隨著當時主要議題、主軸來買書。四年工作時間過去了,家裡先前書櫃已經擺不下我一直買的新書,散落到我的床頭櫃上、其他房間的書架上。看書是生活裡的一個重要精神食糧,因為透過看不同領域的書,讓我可以學習到自己想學習的東西以及用不同角度去解讀當時經濟情況與國際時勢。

       只要接到有網路書局在特價、打折的電子廣告時,就會去看看有沒有自己想看的書?假如有就會買下來在家排隊等我去看。剛好又到暑假結束前最後跳樓大拍賣,書局每次都會有不同理由跟方式來促銷書籍,這對我來說不啻是一種福利,因為可以幫我省些錢。所以看到這樣廣告信時候,就去挑了十幾本書,每次大概會有三分之一是金融主題的書籍,剩下三分之二才是不同領域的書本。畢竟我是金融科班出身,我沒有在金融環境裡工作,但是我還是可以把很多金融管理的管念與方式應用到自己工作上。透過這樣學習,才讓自己可以接觸更多屬於我熟悉的財務管理範疇。知識不是停留在自己念書時候就可以維持,要隨著不同時空環境變動而更新自己知識、認知才不會因為自己不學習而讓錯誤的觀念影響到工作成果。

       不僅買台灣的書看,也買這邊大陸書籍看。因為在一個人數眾多的國家裡,只要一千萬人出一個好作者,就夠很多人學習與著迷。看看這邊歷史、金融與考古,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次主題是”敦煌學”,買了七本有關敦煌考古、文化發展與絲路沿革的書來看。因為一直沒有辦法下筆寫出好的文章來訴說我去過敦煌千佛洞。所以決定買書回來好好看完後,再對這敦煌千佛洞與鳴沙山月牙泉好好下筆陳述。雖然有剽竊創意之嫌,但是總是一種學習與分享的過程。我看完書後摘錄出好的部份加以改寫,也是一種創作,有種孔夫子對於自己著述五經功勞只有”述而不作”之自謙的感覺。

       過陣子應該可以去嘗試看英文原文書然後翻譯的工作,這計畫有放在”To-do”List上,不過一直沒有去實現它。這是可以試試看的方向,因為翻譯外文有”信、達、雅”的要求,而這些要求是需要對於中文、英文有相當高的興趣與造詣才能將兩種語言揉合在一起去表達同一本書的意念。

Read Full Post »

回顧漢武帝一朝之文臣名將


       趁員工旅遊之際,帶了”漢武帝”一本書當打發時間的讀物。依然是那位史記大家—王力群教授作品。這是他第一本作品,藉由漢武帝一朝將秦末到漢武帝一朝的史記人物做一個介紹。因為分開講顯得凌亂又篇幅短,所以以漢武帝一生將這些文臣名將的生平串連起來。讓人才輩出的漢武帝一朝可以有一個完整又清晰的介紹,還原史記上這些名人史實上與小說家言之間的不同。

       重新更新這些歷史人物的剖析與深刻描寫的資料,突然覺得難怪司馬遷的史記可以歷兩千多年而彌新。這些精闢扼要、生動條理的文字,讓這些人物似乎躍然紙上,一生的是非功過就在文字裡一一描繪而出。沒有好好專研過史記的架構、筆觸與認識是一種失之交臂的感覺,因為就史記其文學成就、史學地位與觀察角度都是提高自己文筆的學習範本。

       雖然古人已經作古多年,但是其歷史經驗與教訓都是讓後人值得借鏡與學習。在行車間、飯店夜晚休息時看完了”漢武帝”一本書,真是有欲罷不能之感。之後慢慢重新再整理過後挑出幾個經典人物來側寫一番,練練自己表達能力與文筆也是好的。

Read Full Post »

絕代戰神的結局


       故事來到項羽在鴻門宴後不殺劉邦後,劉邦交出咸陽控制權後,讓項羽成為以勝利者身分進入咸陽。而項羽領軍進入咸陽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咸陽(傳說中的阿房宮就是在此場浩劫焚毀,其實當時咸陽是一個宮殿群,在秦滅六國之際秦始皇每滅一國就建立其皇宮規模以昭其功,大大小小宮殿估計有2,700多餘座,阿房宮只是其中一個宮殿,但之後秦始皇為了帝王神祕感,將2,700餘座宮殿用天橋連接起來讓人無法掌握他行蹤,因此咸陽算起來是一個完整的宮殿群,因此史記上記載這場大火焚燒三個月才停),項羽得報其祖父項燕兵敗自殺與叔父驕兵失敗自殺之家恨與楚國被滅之國仇,因此項羽所到之處都是以報復方式來進行,因而所經之處無不殘破。這種下了關中地區人民對項羽怨恨的種子,讓之後劉邦發動關中爭奪戰時候,關中居民支持漢軍而不挺項羽的原因。至此,秦國統一天下十五年而欲傳萬世的國祚夢想在隨著咸陽大火而煙飛灰滅。

        因為項羽用這樣方式來宣洩他對秦朝的怨恨與勝利的驕傲,而不思索亡秦以後的天下應該如何治理,單純認為只要有武力就可以控制天下的認知,因此項羽在建立長治久安的帝業是不懂也不想的(分成王業、霸業、帝業,王業有如周天子這樣為天下共主、帝業如秦始皇這樣設立郡縣而家天下,霸業猶如戰國七雄時代以武力征討而守於一隅)。他所想到只有霸業而沒有一統天下而建立王朝之意願。這成就霸業的意向與要統一天下建立王朝的劉邦相對比較,在格局與規劃上自然有天壤之別。因此劉邦在處理攻城勝利後的事情都是以安定人心、收攏民意等來進行,反觀項羽大多數以燒、殺、搶來進行對他進行對抗的軍隊。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雖有著百戰皆捷的絕代戰神之力但是卻比不上民心逐漸傾向劉邦軍團的優勢,楚漢相爭的勝負歷史分歧點就在火燒咸陽開始出現了。之後唐朝發生的安史之亂、黃巢之亂與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之亂,都是攻入首都後立刻燒、殺、搶而一昧否定前朝的存在與價值,造成之後進行對抗圍勦軍隊時候補給失利而無法進行戰爭。勝利者多一點風度與包容前朝的存在價值時,民心是會有所反應與選擇,即便這些義軍所高舉的改革旗幟多鮮明,勝利者剝奪了這些百姓存在權利時,那麼即便能短暫擁有這勝利但是也會馬上被這些百姓所唾棄而遭遇到失敗。

        項羽將天下分封十八位諸侯王,而在鉅鹿之戰被打敗而投降項羽的章邯竟然被封在關中為三秦之一。這項分封為一大敗筆,因為章邯正是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而這二十萬降卒被坑殺的領軍將領。秦朝最後的部隊就在投降後被坑殺而火燒咸陽的怨憤兩種因素加起來,讓關中百姓對於章邯是很感冒,認為他對秦朝不忠而對降卒不義。而其他兩位分封關中的諸侯王為項羽的恩人,就其功勞來論,是不足予以封王但是就是項羽報答恩情,將肥沃又險要的關中地區分封給這兩位諸侯王。三秦守軍一個是大家怨懟的對象而兩個是功勞與能力不符封王的將領,要去監視甘心去漢中的劉邦軍團。這樣的分封是有幾個問題:第一就軍功與能力來說,彭越與英布、田榮等都在這兩位諸侯王之上,但是彭越跟田榮並未成為諸侯王,因為他們沒有支持項羽進入關中。田榮與彭越這兩大軍頭對於這樣分封結果當然不高興也不能接受,於是馬上起兵反抗向項羽決裂,進而對抗項羽。第二進入漢中的劉邦看到這樣舉措,當然很高興,因為阻攔他再次領兵進入關中的三秦守軍將領只有章邯是人才而已,打起來會輕鬆很多。劉邦馬上響應彭越與田榮的反叛,說要拿回關中地區,依照先前楚懷王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於是就出現了”暗渡陳倉”的故事,開始進攻關中。秦亡天下後的初步安定,就在項羽分封天下不當的情況下,不到三個月,天下又陷入了烽火之中。這時好出奇計的范增在這一點分封上沒有絲毫建議與評論,再次為他首席智囊分數再扣一次分。

       這時楚懷王被封為義帝,義帝不是他很講義氣而是”義"如義父、義兄的意思,”假”皇帝就是義帝的意思。這時義帝已經無法駕馭項羽,而真正變成一個只能乖乖聽話、任人擺佈的人偶。而項羽將義帝遷徙到其他地方時候,馬上派人在半路上暗殺了義帝。至此楚國王室最後血脈斷絕,而項羽這措施立刻招來天下人的批評與怨恨,因為義帝還是名義上的君王。項羽以下犯上的罪名坐實了他看不起義帝又記恨他當時隨口許諾誰先進關中者為王以及當時項梁兵敗自殺時楚懷王刻意削減項羽軍事地位的舊恨。這一點讓項羽逞報仇雪恨一時之快後立刻陷入輿論的攻擊與對手劉邦指責項羽的最大、最好的原因。就劉邦來說他是準備要統一天下的人,義帝的存在也是讓他頭很痛的事情,但是一切都還是在打敗項羽後才需要面對與處理得的問題。現在項羽替他殺掉了義帝,替他解決了一大難題。弒帝在古代總是一大罪名,劉邦不願意背負這罪名,所以反倒很高興項羽幫他下手了。他流著眼淚哭弔義帝之時,內心想必是樂壞了。他可以拿這罪名對項羽窮追猛打又免除他在歷史上的惡名。項羽殺義帝的行為讓項羽又種下一個失敗的因素—-政治大義前的嚴重失分。倘若項羽不殺義帝,在楚漢相爭之時大可以義帝名義發動天下諸侯一起出兵攻打劉邦軍隊。師出有名的軍隊自然容易有向心力與號召力,劉邦即便是勝利也是更辛苦。項羽這決策做得不好,而提出立楚國王室後裔當號召的范增沒有在這殺義帝的重大決策上有所發言時,這是范增對於項羽軍團獻策上一大失策。

        項羽提出要遷都彭城,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為理由來放棄定都關中的決定。這一點讓後世很多史學家批評項羽就是不定都關中才失敗這麼快。這定都關中一點需要停下來討論一下,因為定都關中與否與項羽失敗其實沒有多大關係,因為要是定都關中就可以對抗劉邦的話,那麼當時秦朝怎會被打敗?當時的關中已經被項羽焚燒殆盡,就實際功能來說遠比不上秦朝時候的咸陽。而關中是盆地,雖可據險而守,但是一個國家領導者要是民心都掌握不了,那麼他定都哪邊都是註定要失敗。當時關中被焚又二十萬健卒被坑殺,以這樣當時情況來說不是一個建都的好地方,反而有補給不利與需要防範民變兩種不利因素存在。當時劉邦打下關中後,真正能夠提供兵源與戰需品補給的反倒是漢中地區。因此關中在當時也不是劉邦主要根據地,項羽不建都關中也是相同考量。而以項羽用兵歷史來看,他打的戰役都是以迅速作戰的戰術來展開戰爭,據險而守反倒不是項羽的強項。關中地區不適合項羽作戰方式,因此假如項羽定都關中反倒容易變成關中以外地區盡失,而被劉邦圍困在關中採取關門打狗的方式讓項羽失去他最大機動力而動彈不得。因此不贊成把定都彭城而不定都關中當成項羽失敗重要因素之一來看待。但是「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句話讓很多人會嘲笑項羽原來也只是這樣程度的謬誤看法。對項羽來說既然他追求的是戰國時代的各國並立的霸業,那麼選擇這樣定都方式就沒有太大可以嘲笑或指責地方。

       這時東方戰線上有以田榮、彭越為主的諸侯起兵反抗項羽,西方戰線有劉邦進兵關中之危。項羽以得到戰場勝利為主而沒有去進行政治分析。田榮與彭越這些反抗諸侯勢力是對項羽分封天下不公所引起,他們要的只是裂土封侯的敕命,而不是爭奪天下的野心。但是劉邦不是,他是以取得天下為目標的野心家,關中不是他進兵取得後就可以停止、滿足的地方。就項羽來說真正敵人是劉邦才是,而不是田榮與彭越。但是田榮與彭越出兵反抗項羽,對於項羽自尊來說是一種打擊,項羽好面子而沒有去看出真正對手是哪一邊時,選錯對手進行戰爭。他令三秦諸侯王把守住關中而自己領兵前去攻打田榮與彭越等反叛勢力。東西戰線相距一千多公里,項羽選擇同時開闢兩個戰場,就是相信自己能迅速擊潰田榮與彭越等勢力而關中守軍而夠等到他回來一起打擊劉邦。這在戰略上凸顯出項羽盲目相信自己軍隊威力與剛愎自用的盲點。

       孫子兵法上說:千里奔襲,必厥上將軍。意思是說率領部隊千里快速攻擊對手,會讓上將軍都沒有辦法負荷而導致失誤。項羽認為自己可以輕鬆打敗田榮跟彭越而劉邦也沒有辦法短時間攻克關中,所以他能以時間差方式先擊潰彭越、田榮這些反叛勢力扳回面子後再回師擊退出兵關中但是又不會打仗的劉邦。但是田榮是戰國齊國王室後裔傑出代表,雖然六國王室後裔多無能之輩而無所作為,但是田榮深得齊國地區百姓支持與個人能力高超,所以反倒讓項羽驚覺原來他小看了這位戰國王室後裔的能力。而彭越這軍頭是歷史上第一位打游擊戰出名的將軍,他將自己的主力部隊百分百落實到游擊部隊打法(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靜我擾),與田榮互為犄角之勢相互支援。前方由田榮拖著項羽主力而由彭越襲擊項羽補給線,這兩位軍頭的活躍讓有著亡秦之天大之功而高興不到四個月的項羽吃足苦頭。亡秦是大家共同目標時可以一起努力,所以項羽與各路諸侯可以共同締造出傑出功績,項羽把這份功勞看成是自己一個人所創造而忽略其他人的付出。項羽這時正打得田榮與彭越已經無還手之力時,傳來關中又再次失陷於劉邦手中的消息。劉邦進入關中而自號關中王後停下腳步。劉邦的理由就是:我只是拿我該得的關中地區,其他我沒興趣。這時項羽迅速擊潰田榮與彭越後回師關中要找劉邦廝殺。項羽軍團可以迅速的進行兩千多公里的來回奔襲、攻城掠地,這是歷史上唯一的紀錄。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到項羽絕代戰神的風采與能力,不得軍心的將軍是沒有辦法這樣打仗與移動軍隊。軍隊相信在項羽的領導下,他們是可以橫掃天下的無敵勁旅。不過在現實補給線維持上就看出項羽將戰線拉太長而分散與消耗了自己本身戰力。

       關中之險加上三秦諸侯王關隘把關,應該是固若金湯的組合,怎會讓關中如此迅速被攻克?三秦之二的司馬欣與董翳本身能力不高,是單純項羽酬庸報答的安排才能當上諸侯王。面對由韓信等傑出將領分兵襲擊關中的軍事壓力竟然招架無力。項羽出擊東方戰線時應該已經看出這兩位恩公是沒有辦法對抗劉邦的侵襲,因此有下達”只可守關隘阻敵不可出擊”的命令。但是面對劉邦攻入時候,六出奇計而安漢天下的陳平隨便罵幾句後,這兩位諸侯王竟然忍不住被罵的侮辱,所以放棄他們把關拒敵優勢,出兵追擊漢軍。豈料一出家門口,就被兩邊伏軍夾襲衝斷了軍隊指揮編制而又遭到漢軍各各擊破的攻擊,這兩位諸侯王就兵敗被殺,關中地區防禦戰重責大任就落到剩下的章邯一人身上。章邯在秦末時代打敗了三分之二的反抗勢力,不料卻在鉅鹿之戰大敗。就秦國來說,鉅鹿之戰雖敗但是還有辦法挽回頹勢,並無實際亡國之險。但是章邯擔心因兵敗怕趙高向胡亥造謠問罪被殺,因此率領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只求一個安生立命的機會。但是這二十萬降卒被坑殺,就有二十萬戶關中百姓對章邯怨恨。他又是秦朝降將駐守昔日首都咸陽地區,自然承受著人民對他不滿的壓力。

        就領軍打仗而言,章邯是秦末有名將軍,是項羽可以委以重任的人選。但是擺放位置不對,因此劉邦進逼關中時候迅速打敗司馬欣與董翳時,關中地區人民轉向支持劉邦。這對章邯需要補給戰力與地方管理能力來說都是沈重打擊。劉邦這時一邊打著替義帝報仇的旗幟另一邊指責章邯只為個人生命與名位而不顧底下生死兩個主軸,讓關中地區人民對於項羽軍團產生厭惡而拒絕幫忙。章邯其實可以退出關中與正準備回擊的項羽合軍後再來進攻劉邦,如此項羽可以多一位可用將軍打仗也有較多兵力。但是章邯死守項羽先前指示:等我回來再一起修理劉邦。所以死守關中地區而被劉邦包圍兵敗自殺。這位算是能爭慣戰的將軍在歷史上被忽略許多,但是撇開趙高可能嫉妒要殺章邯原因不提,沒有他投降項羽,項羽要打贏秦朝還在未定之數,因為當時就後勤補給能力來說秦朝是遠超過起義軍。有他跟率領長城兵團王賁兩位將軍在,軍事方面秦朝面對反抗軍不是沒有勝算。秦朝滅亡以後,關中不到半年又陷入烽火之中,章邯力拒劉邦而又死守命令而讓關中失守而讓項羽損兵折將(也許會說項羽會因為章邯退出關中而殺他,還是一樣死。但是就像與來說,他封章邯為諸侯王,對他的肯定與認同是不同於其他一般諸侯,因此章邯失守關中被殺的機會很小)。這樣的損失又造成項羽日後敗因之一(無將可用、無兵可調的窘境)。章邯對項羽來說算是亡秦大功臣也是造成項羽失敗的大缺憾。就章邯能力來說,他可以幫忙項羽穩住後方而讓項羽專心對付劉邦。但是歷史卻開了項羽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認為的可用人才就在死守他指示而消耗掉了。此時的關中失守奠定了劉邦勝利基礎,而真正具備了問鼎天下的實力規模。

       此時項羽才真正意識到他的對手原來是一向他不放在眼裡的劉邦,而不是彭越、田榮他們。彭越、田榮只想畫地為王,並無心統一天下。所以就算項羽被他們打敗,也只是加強他們稱王野心,而沒有真正要去統一天下的意圖。但是劉邦不是,他是要將全中國統一的人,對於諸侯分國是他最討厭也最忌諱的事情,他會循序漸進消滅掉這些諸侯國而建立新王朝。項羽沒有就現實問題上先打敗劉邦,而單以自己面子、自尊問題問罪於彭越、田榮等,這是項羽嚴重失策之處。在這一點范增並無真正剖析厲害關係給項羽知悉而讓項羽錯認敵手。這時項羽與劉邦兩大軍團以滎陽、成皋兩地為分界對峙。滎陽與成皋分別為項羽、劉邦來回爭奪而長達近三年時間。在項羽奪下成皋後又第一次失去時,劉邦得意的率領五十六萬軍隊出擊項羽,兩年多前的鴻門宴時劉邦的軍隊實力才十萬,一下子時間就成長到可以調度五十六萬軍隊到一個戰場上,反觀項羽在鴻門宴時候有兵力四十萬,兩年多的征戰後他只剩下二十萬在戰場上,其他十萬兵力分散各地鎮壓其他諸侯勢力。這一來一往的消長其實已經可以看出楚漢相爭的勢力消長的速度可怕。兩年多時間過去了,項羽軍團兵力反倒是減少的,而反觀劉邦卻是大幅度以五六倍以上速度增加。

       劉邦認為五十六萬軍隊對抗項羽二十萬軍隊是綽綽有餘了,因此在突襲項羽首都彭城後,就夜夜笙歌、尋歡作樂。他將戰場設定在北面,所以將五十六萬軍隊沿北方戰線展開,要對項羽進行沒有失算的圍殲作戰。怎樣想都一定贏的劉邦開始覺得天下已經在手中,項羽的失敗就如要上升的旭日,誰都阻止也改變不了。但是項羽還是這時候絕代戰神的代言人,戰神形象只有勝利而沒有失敗可言。五十六人馬萬對二十萬軍隊怎樣算都是五十六萬的劉邦贏,絕代戰神再會打仗也需要正視兵力懸殊的情況,戰爭有時很殘酷與現實的地方就是誰能叫來的人多誰就容易贏。就在劉邦佈下必勝戰線、步步進逼必敗無疑的項羽時,就在一日清晨項羽親自率領三萬精兵從劉邦戰線西側發動拂曉攻擊。戰爭不是靠自己想像就可以進行,而是要看對手怎樣因應。劉邦以為項羽會在北方戰線跟他進行沒有謀略的消耗攻防戰。但是項羽卻只有帶三萬人馬從薄弱的西邊殺入。展開史上有名的”彭城之戰”,項羽三萬人馬對上劉邦的五十六萬人。

        一般認知來說五十六萬人馬對抗三萬應該還是游刃有餘。但是從清晨到中午,漢軍被殺十幾萬人,撤退到江邊沒有船可渡又淹死十幾萬人馬,河道還因為屍體太多而壅塞停止流動。漢軍指揮系統癱瘓而軍心渙散。項羽三萬人馬只有花半天時間不到就殺得劉邦軍隊潰敗,戰神封號再次得到名不虛傳的印證。劉邦逃離時將自己兒子跟女兒三次推下車而又被手下揀回來而才讓他兩個小孩繼續跟他一起逃。在劉邦眼中他要他一個人還活著就好,兒子跟女兒沒了可以再生就好。這場彭城之戰算起來劉邦損失近三十萬人馬而項羽才損失不到四千人。以寡擊眾的戰役是需要將領的決心與才華與部隊的訓練與勇氣,史記並無既載項羽憑藉怎樣的基礎敢發動這場戰爭,沒有戰前會議的資料可以參考。項羽軍團的將士們對於像與的指揮與領導是沒有懷疑與質疑的地方,敢這樣投入戰爭的部隊是需要經過縝密計算與完善配合等因素,”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是這樣情況。五十六萬軍隊認為穩操勝算而只有三萬的部隊也認為自己一定勝利,兩者衝突之下,讓項羽繼鉅鹿之役後再度演出著名戰役。劉邦倉促逃命,丟下呂后與自己爸爸在彭城被項羽俘虜。可是此時的劉邦已經不是鴻門宴那個經不起打擊的劉邦了,雖損失近三十萬部隊,但是馬上又是後方的蕭何補充兵源與補給。劉邦又馬上恢復可以與項羽對峙的實力,但是項羽的實力卻依然沒有因為打贏了彭城之戰而有所增加。這場戰爭只能算項羽將入侵他地盤的劉邦擊退而沒有增加新的任何領土。

       劉邦逃命之時心灰意冷的說:只要誰幫我打敗項羽,我將跟他共享天下。這時首席軍師張良與二軍師陳平依照這說法,向劉邦提出再度策反田榮、彭越等勢力還有讓韓信帶兵出擊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讓軍團得力大將英布等一起叛變。劉邦這人好處就是聽到好建議就會讓人去做,因為他知道他也想不出更好主意。所以張良、陳平帶著兵源與物資前去支援彭越與田榮,讓他們又有力量起兵對抗項羽。而韓信這剛被劉邦拜成大將軍也率領一支軍隊前去平定其他不參戰的諸侯。還有一個專門負責去策反項羽手下大將的人分頭佈下圍擊項羽的戰線。這時彭越獲得補給後又開始進行他最擅長的游擊戰,而田榮又據齊地起兵對抗項羽。項羽這”戰爭天才”又開始他東西戰線兩千多公里來回征戰的策略,但是可怕的是項羽竟然能夠維持這樣情況長達一年,項羽一個人依舊打得彭越、田榮、劉邦三大軍團束手無策。不過正當大家不知道該如何對付項羽而焦頭爛額時候,都忽略了一個人也在用兵,那就是帶兵出征的韓信。他奇策百出而很快就平定那些不參戰的諸侯國,連田榮都在因為不服劉邦指揮也被韓信攻陷齊國,至此大家才發現有著胯下之辱與曾是項羽執戟小校的韓信已經成為可以與劉邦跟項羽分庭抗禮的第三勢力。

       楚漢相爭優劣勢才突顯出來,項羽雖然百戰皆捷,但是他已經失去大部分地區實際控制權,而他最得力的部將龍且率領十萬部隊去攻擊韓信,被韓信所擊殺。韓信證明了他高超的軍事天才與立下不賞之功,而面對項羽派來策反的說客韓信這戰爭天才也跟項羽一樣,會打仗但是不懂人性。一直認為打敗項羽後劉邦會善待他,因為他是最大功臣。這要命的想法讓韓信在劉邦統一天下後,不到兩年時間被奪軍權、從齊王貶為淮陰侯後被呂后所誘殺於鐘室。建立了不賞之功的開國功臣大多沒有好下場原因就是功高震主而被殺,韓信這位打敗項羽而獲得絕代戰神封號的繼承人也是一個政治白痴,分不出自己安危與自己主上想法。不過這時項羽只剩下十萬的軍隊,而劉邦卻有著近百萬的軍隊,並且是包圍著項羽的軍力配置。雪上加霜的是英布等大將被劉邦策反而背叛項羽,這情況加速了項羽失敗速度。項羽對於部下嚴格與賞罰不公的情況早已在諸將心中種下叛因。加上連范增都被陳平的反間計而被項羽疏遠,雖范增談不上什麼智囊型人物,但是他的出走也是一種警訊。項羽集團內文臣、武將都已經離心離德,背棄了項羽。

       在劉邦與項羽對峙之時,有次項羽把呂后與劉邦爸爸推到陣前說要劉邦投降,不然就煮了劉邦老爸。劉邦對於項羽知之甚深(有俗話說最了解你的往往是你的敵人),知道他不會對弱者施暴,因此對項羽說:我們一起起義,情同手足,我爸爸也是你爸爸,你要煮我爸爸來吃時候,也分我一杯羹嚐嚐(這就是分一杯羹的來由)。這句話等於是拿自己爸爸生命開玩笑,劉邦在個人性格上是屬於對自己血親比較冷血的一種人(例如推自己小孩下車逃命),在彭城之敗時還是可以有時間帶走呂后與自己爸爸一起走,還是自己一個人逃命要緊。項羽聽完倒是沒遷怒劉邦老爸與呂后,而依然安置他們。有人批評項羽是婦人之仁(出自韓信之口,但是韓信因項羽不用他而有怨懟,而婦人之仁批評也前後對象、事件不對,所以對於韓信批評項羽的公信力可忽略不計)。項羽向劉邦提出兩人一對一決鬥,誰勝利誰就有天下,免得百姓再受我們征戰之苦。劉邦知道一百個劉邦對一個項羽應該還是沒有勝算,所以就說我劉邦一向鬥智不鬥力,不跟你項羽單挑。項羽還有想到百姓深受戰火荼毒之苦,而劉邦壓根兒卻沒有想過這問題。就人性善良面來看,項羽還是好一點。但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的負面評價就一直跟隨著項羽,這對項羽來說是不公平的。

       在楚漢對峙之際,有次劉邦隔河罵項羽十大罪狀,罵得正開心又口沫橫飛時候被項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胸部,不過在劉邦被射中時候竟然大罵:回去多練幾年射箭,這麼近還只有射傷我手指,真是沒用。因為隔著一條河項羽他們也分不出是真是假,所以就當沒射中劉邦。這時在一旁的陳平跟張良幫忙挺著已經快不行的劉邦回到大帳。他們勸劉邦演戲要演真一點,項羽他們一定有細作在我們軍中,會打探是否真的中箭以及傷勢如何。所以要劉邦全副武裝其馬出去晃晃。劉邦一聽覺得有道理,所以拼老命全副武裝騎著馬去巡營一週。在劉邦軍營中的密探看到劉邦來能出來巡營表示沒有射中劉邦,因此回報項羽他們說今天果然沒有射中劉邦,要那位被託付重任的神箭手好好再練幾年功夫。殊不知劉邦這次箭傷很重,等巡營完騙過細作以及安定漢軍軍心後,才送回關中療養。這次箭傷也造成劉邦健康很大影響,成為日後的病因。劉邦過人演戲天份,即便他生命受到威脅還是不忘演戲來欺騙對手,最難能可貴的是回到軍營還聽部下的建議出來安定軍心。的確當時劉邦沒有出來安定軍心的話可能會被有心人士拿來利用作文章,而遭受在旁虎視眈眈的項羽攻擊。這一點就是劉邦個人特色之一,會見機而作表演好每一個需要他表演的場合。頒一個最佳男演員獎給劉邦不為過!

        就在項羽認清現實之後,不得已與劉邦簽訂合約,雙方劃鴻溝為界平分天下。項羽送回劉邦老爸與太太後準備打道回府休息。不過當劉邦接到自己老爸與太太後,馬上聽從陳平建議翻臉撕毀合約帶二十萬部隊追擊已經準備返家的十萬項羽軍隊。劉邦這人有缺點就是只要勢頭靠向自己就會得意忘形,忘記自己曾經意氣風發的率領五十六萬部隊去攻打項羽,結果還是被項羽三萬精兵打敗,劉邦只有帶二十萬就想追擊手中還有十萬部隊的項羽。就在韓信與彭越不想隨劉邦出兵攻打項羽情況下,結果就是又被項羽回師在固陵那邊狠狠修理劉邦一頓,這次殺得劉邦抱頭鼠竄,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史記上記載著突然發生嚴重的沙塵暴,讓楚軍沒有辦法分辨出漢軍行蹤而無法將撕毀合約又已經無力反擊的劉邦予以擊殺。讓劉邦逃離戰場後到韓信軍營裡奪下韓信兵權後,才又繼續追擊項羽。天象異變的方式讓劉邦逃過死劫,到底要說天意使然還是司馬遷又偽造歷史來貶抑劉邦這就難說了?這時漢軍與項羽叛將們聯手共同追擊準備撤退到彭城的項羽,劉邦的百萬雄兵圍著項羽十萬部隊打,”十面埋伏”一詞出自後代的戲曲而非當時就提出的戰略構思。這時被包圍的項羽軍團夜夜聽到包圍他們的漢軍都在唱楚地方民謠,以楚國人為骨幹所組成的向與軍團認為楚地已盡入漢軍掌握,不然哪有這多人唱楚地小調?於是項羽軍團裡軍心出現動搖,慢慢出現逃兵情況。一邊要對抗百萬大軍的包圍, 一邊又要維持軍心、軍紀,這時項羽才發覺原來我項羽目前居下風!

        這時項羽吟唱了千古絕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而項羽首次落下英雄淚,身旁親信也感受到項羽心中的無力感而潸然淚下。這時向與寵妾虞姬出來也唱幾句回應項羽與跳舞後,便自刎而讓項羽安心去突圍。男人最大傷心事其中有著不能保護著自己尊嚴、事業以及女人,這時項羽全犯了,心中的悔恨與無力感自然不言而喻。項羽與虞姬之間的描述在史記裡面就短短幾句帶過,但是卻變成後代”霸王別姬”戲曲裡面說不完的故事與表演。一代霸王不能保護自己寵妾而讓她自殺那種無力的悲哀,相對於勝利者劉邦日後不能保護自己寵妃戚夫人而讓她遭到呂后毒手而變成慘絕人寰的”人彘”還有自己幼子也被呂后所殺。兩個爭奪天下一輩子的人,在分出勝負後兩個人自己的寵妃都保護不了。只是劉邦沒看到自己寵妃與愛子慘狀。兩個人敵對一輩子的人卻有著相同的際遇,也是很玩味的情況。

       在虞姬自殺後,項羽趁夜率領八百多騎兵突圍。這一點又是軍事上奇蹟,在被包圍情況下竟然還能率領八百多騎兵殺出重圍,而漢軍到一早才發現這情況才派灌嬰五千騎兵部隊追擊(這位小將軍一直到現在才出現,由於年紀小又表現不突出。在呂后稱制、諸呂之亂時,漢朝開國將軍大都過世,沒有真正掌握兵權的將軍。而這位灌嬰深受呂后提拔,在他之前的大將都死後,反倒只有他變成有參與漢初的楚漢爭霸戰爭,可是他率領諸呂給他的軍隊投向皇族派,讓諸呂之亂得到平定而恢復漢朝天子姓劉的情況,這年紀小將軍就是追擊項羽的騎兵司令)。突圍而出的項羽竟然迷路而跟一位農夫問路,這沒有名字的農夫竟然故意引項羽走向沼澤地而失去騎兵優勢。這是史記很奇怪的地方,一個可以錯引項羽道路而讓項羽失去騎兵,拖慢他前進速度好讓後面漢軍追兵趕上,這樣對於漢朝是大功勞的農夫竟然沒有留下任何名字。

        剩下二十八騎的項羽對部下說:這是上天要亡我,而不是我不會打仗(”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愿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割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為了證實這點,將剩下二十八騎兵編組後,殺向已經追趕而至的漢軍騎兵軍團,二十八騎加上項羽一共二十九人,竟然三次擊退數千之眾的漢軍(粗估比例為兩百漢軍對一個項羽軍,為以寡擊眾戰役中比例最懸殊的例子)。讓漢軍退兵辟易數里,又損失幾百人而項羽只有損失四騎。再次顯示絕代戰神天下無敵的雄風,但是也見證了霸王即將失敗的最後。到這時候了,項羽沒有反省他過去一連串成功後為何失敗的這麼快?諸多敗因所影響的戰局,很多是項羽個人個性特質所致。

       這時像與且戰且走,到了烏江邊,這時全江邊只有烏江亭長的十條船可以渡江。烏江亭長跟項羽說:大王,請快過江吧,除了我的船以外,這附近沒有船可以渡江。江東雖小但還有數十萬戶,大可重整兵力後捲土重來或者佔據江東稱王也可。項羽聽完無奈的笑說:我曾經率領八千江東子弟兵出征,現在只剩下我一個人,我拿何面目見這些江東父老。就算他們依然擁立我當王,那我還有什麼面子接受呢?就算他們不笑我兵敗退守,我還有什麼羞恥心可以面對他們(項羽好面子註定他一生辛苦,而劉邦從頭到尾就是抱持著我是流氓,為了達到目的怎樣不擇手段都沒有關係,相較於道德層次來說項羽還高些)?又說他騎五年的烏騅是匹千里馬,不忍心殺牠就送給你當禮物吧!說完就讓所有剩下騎兵下馬,持短兵器迎戰追兵。烏江亭長這一段的項羽其實很難理解,因為到底是厭倦了戰爭而放棄回江東還是他已經看開天下歸漢,就算他江東可能聚集不到將士還是依然會失敗?後代一堆詩人就這邊故事做很多推測與評論,但是卻沒有可以真正信服的原因。有機會遇到項羽時候再問問他為何他敢起兵抗暴秦而不願再面對劉邦?

       項羽一個人獨自又殺了數百人(真是絕代戰神又是人間凶器),身上也受創十幾處。在廝殺到最後時候,突然看到以前認識的人呂馬童就說:我們以前認識,既然劉邦封侯與賜與食邑萬戶還有賞黃金千兩要我人頭,我就把這人情送給你吧!讓你去得這份功勞吧,於是項羽就橫劍自刎。這時很多人來爭奪項羽遺體,彼此漢軍自相殘殺死傷數十人,項羽遺體慘遭分屍,最後有五個人都搶到項羽遺體。都獻到劉邦面前,將五份遺體拼湊出項羽遺體。這五個人各自得到兩千戶食邑與封侯。項羽在死前還將自己戰馬做安排,以及看到故人而成全他得到自己人頭而得賞賜。看起來還有點人情味,但是卻只是項羽個人小恩小惠。當時分封諸將時不講真正功勞與按照自己喜好封諸侯王,這樣表現讓人覺得很不乾脆。但是劉邦不一樣,他很敢開口承諾給立功的將軍封王,因為他知道這些都是他贏了之後的事,所以很願意封王來當談判籌碼。例如韓信就是封齊王來讓他加入圍攻項羽的戰線。雖劉邦統一天下後殺很多功臣,而立下白馬之約:非劉而王,天下共擊之(不是姓劉的人稱王,天下所有人都可以攻擊他)。劉邦還是跟項羽一樣,忍受不了有人跟他分享天下,但是在沒有得到天下之前他隨口許諾,讓很多人為了封王而盡心盡力。項羽三年多滅秦而四年多自己兵敗自殺,項羽家三代都是因為兵敗自殺,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劉邦以魯公身分厚葬項羽(當時項羽被義帝所封最高就是魯公,但項羽已經稱王,以公爵之禮厚葬項羽,其實是降項羽的官階,羞辱他不能有王位身分下葬。但是到後代的司馬遷又把項羽入帝王本紀,這又是抬高項羽身分)。項羽封地魯國人民依然死守國境不肯歸降劉邦,劉邦大怒之下原本要派強將攻下魯後屠城,但是想想天下已經完成統一,不需要以屠城方式來進行,因此將項羽首級出示在魯國人面前,驗證項羽已死,不需要再替他守節。劉邦這一手做得漂亮,兵不血刃的讓魯國人民哀悼項羽後開城投降。由此看來項羽其實是很得人心與軍心的將領,不然像他這樣千里奔襲的打仗方式,人民、部隊早就受不了而發生叛變了。項羽軍團內多有叛將而少降卒,說明項羽對底下的百姓與軍人是很愛護的。劉邦其實幹過兩次屠城的紀錄,他先前也是用屠城的手段來威嚇對抗他的人,但是這兩次屠城記錄卻少被人提及(有一次是跟項羽兩個部隊一起動手)。他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類的領袖,但是在擊敗項羽後放棄屠城方式來對待魯國,就是知道天下已定不需要再流沒必要的血還有要顧及自己身分與地位。他已經是天下皇帝而不需要用屠殺自己子民的手段來達到目標。這就是劉邦高竿地方,永遠都知道怎樣處理問題才能得到最大效益。

       司馬遷在描寫項羽時候寫他諸多英勇作戰的情況而沒有被刪除,顯示當時漢武帝與後代漢朝皇帝都沒有去否定項羽的功勞與存在價值,這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雖司馬遷對於項羽最後的批評是”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与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是屬於負面批評與否定的情況。認為項羽不好好讀書,不知道歷史興替才造成他的失敗。不好好反省自己失敗原因而把過錯歸咎於上天要亡他,豈不荒謬?這話說得中肯也將先前史記把項羽放在帝王本紀與記述他功績的過當地方有一個優劣平衡的說法,也許就是這樣才躲過史記項羽記錄被刪或者自己被殺的情況。一個超人再強還是比不過一群平凡人一起想辦法努力的情況,項羽的一生就是很好的註解。

       讀三國時郭嘉向曹操提出官渡之戰必勝的理由,讓後世知悉曹操為何能堅定信心打贏袁紹。但是對於項羽怎樣打贏鉅鹿之戰、彭城之戰與固陵之役這些著名以寡擊眾戰役卻無絲毫隻言片語可以推論當時項羽如何思考戰術與戰略的過程。項羽有著兵書而不出名,可能是因為他是失敗者而不被人重視,改天有機會找到項羽兵書時好好研讀一下這位一生起落如此巨大的絕代戰神的戰略布局與戰術應用執行的思維。當項羽死後七年,劉邦打敗當時項羽麾下大將而反叛項羽的九江王英布時,看到英布布陣方式有項羽的影子時,依然感到心驚膽跳。能讓久經陣仗的沙場老將劉邦在看到對手佈陣有項羽用兵感覺而害怕,可見當時面對項羽時的劉邦有多畏懼與印象深刻。項羽是可用的優秀人才但卻不是會用人的人才,就這樣造成了項羽的失敗悲劇。記取項羽的失敗的經驗就是一種向歷史人物學習的方式,其項羽個人魅力與才華可能沒有辦法學習,但是只要能了解項羽失敗的情況就可以從中獲益良多。藉由回顧歷史而建構新史學的認識與了解,這也是生活樂趣之一。為項羽一生喝一湯匙58度的高粱酒,表示對他的敬意與嗟嘆。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